繁陽鎮缸窯村:舊俗讓“告別”變沉重,改革讓“緬懷”更輕盈
“辦場喪事流水席擺了20桌,煙酒錢花了3萬多,收的份子錢還不夠抵賬,最后倒貼了不少。”在缸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新風小課堂上,村民劉大叔的吐槽讓在場群眾紛紛點頭。近來,缸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聚焦殯葬改革主題,接連開設移風易俗“新風小課堂”,用身邊案例算清“經濟賬”、用政策解讀講透“文明理”,讓生態安葬、節儉治喪的理念慢慢走進村民心里。
小課堂破執念:從“比排場”到“重真情”
“老人走了不辦得風風光光,會被說不孝;墳頭修得不如人,好像后人沒出息。”這是不少村民在新風小課堂上袒露的糾結。針對這種“面子心結”,由村“兩委”、鄉賢組成的宣講隊帶來了“明白賬”:傳統喪事辦下來,15桌宴席、紙扎祭品、豪華墓碑加起來得6萬多,而選擇生態安葬+家庭追思會,費用能壓縮到1萬以內,還能避免欠下人情債;村里的老黨員周大爺家就是例子,父親去世后只辦了簡單追思儀式,把省下來的4萬多元捐給村養老院,添置康復器材,村里人提起都豎大拇指。
在新風小課堂互動環節,剛為母親辦理完生態安葬的趙大姐說:“以前覺得不擺酒沒面子,現在才知道,生前好好照顧比死后鋪張更重要。省下的錢給孫子報了興趣班,這才是實在事。”宣講隊還分享了“零奢華喪禮”家庭的故事:有的用省下的錢給村里修了健身路,有的把費用換成書籍捐贈給村書屋,這些“新辦”方式讓殯葬回歸紀念本質,也讓文明種子悄悄發芽。
多舉措促轉變:從“要我改”到“我要改”
為讓殯葬改革落地生根,缸窯村打出“文明殯葬組合拳”:一是發放《生態安葬倡議書》,把節儉治喪的好處編成順口溜;二是組織“喪事新辦分享會”,邀請率先踐行的村民講經驗,讓大家看到“簡辦不寒酸”;三是設立“文明治喪服務崗”,由紅白理事會5名成員輪流值班,村民有需求時,他們會帶著《殯儀流程指引》上門,從聯系殯儀館到選擇安葬方式全程指導。四是設立“文明殯葬承諾墻”,村民們自愿簽下《不辦奢華喪禮承諾書》,踐行文明殯葬的村民可以獲取“文明積分”,通過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同時,村里設立了移風易俗專項基金,通過村集體出資、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對選擇生態安葬的家庭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還定期開展移風易俗培訓活動,邀請專業人士講解生態安葬的好處、節儉治喪的方法等,讓村民們有更深入地了解。截至目前,已有56戶家庭簽訂承諾書,18戶選擇用鮮花祭掃替代焚燒紙錢,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主動嘗試文明治喪方式。
建機制固成果:從“一家事”到“全村風”
缸窯村把“文明治喪”寫進《村規民約》,明確規定:喪事宴席不得超過5桌,禁止使用紙扎祭品,禁放煙花爆竹,祭掃倡導鮮花替代焚燒,違反者將在村公示欄通報。
村的紅白理事會成員組成“新風勸導隊”,每周定期巡查。去年清明,有戶村民偷偷準備了紙扎祭品,勸導隊發現后沒有簡單制止,而是帶著《村規民約》上門:“您看這紙扎燒了既污染環境又浪費錢,不如買束鮮花,既文明又好看。”最終,這戶村民主動換成了鮮花祭掃。
缸窯村還在道德評議會上設立“文明治喪示范戶”的評選,標準細化到是否鋪張宴席、是否使用生態安葬等5個方面,評上的家庭在公示欄“亮先進”。去年當選的4戶家庭,成了村民們爭相效仿的榜樣。
如今的缸窯村,喪事上的鞭炮聲少了,追思會上的真情告白多了;豪華墓碑少了,生態墓園的綠樹多了。這場關于殯葬的“文明革命”,正讓每個家庭卸下人情與經濟的雙重負擔,讓整個村莊充盈著簡約而真摯的溫暖。正如村民們常說的:“生前盡心,死后盡心,這才是真正的圓滿。”(俞璐)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