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村鎮橋西社區:以“橋”為媒解民憂 “巧辦”實事暖民心
“以后晚上出門散步再也不用打著手電筒了,自從樓下裝了路燈后,一到晚上整個小區都是亮堂堂的,大家走路也更安全放心了,社區真是幫我們把煩心事給解決了!”家住中心廣場小區的居民看著剛裝好的路燈,連連稱贊。如今在橋西社區,“橋事巧辦”不僅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工作口號,更成為社區干部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行動指南,用“巧思”破“難題”,以“實干”暖“民心”,讓民生服務更有溫度、基層治理更有力度。

橋西社區轄區內老舊小區集中、老年人口多、基礎設施薄弱,民生訴求多元。為破解“小事無人管、大事難推進” 的治理痛點,社區緊扣“橋西”之名,深挖“橋”的連接溝通內涵,創新打造“橋事巧辦”治理模式。該模式構建“收集—分流—辦理—反饋—評價”全閉環工作體系,切實讓居民的“急難愁盼”有人傾聽、有人辦理、辦出實效。
“巧”在精準對接,讓民意“無遺漏”。社區以精細化治理為抓手,科學劃分5個網格,為每個網格配備網格員與樓棟長,同步組建“星之火”志愿服務隊,構建起“網格員 + 樓棟長 + 志愿者”的三級民意收集體系。通過“多格合一”“上門走訪”“橋事巧辦居民服務群”等多種形式,常態化收集居民訴求,重點關注獨居老人、低保家庭等特殊群體,實現訴求即時反饋、實時響應。今年以來,累計收集各類訴求90余件,辦結率達98%。
“巧”在聯動攻堅,讓民生難題“有著落”。針對老舊小區改造、停車位規劃、矛盾調解等“硬骨頭”,社區打破 “單打獨斗”模式,聯合轄區單位、執法部門等組建攻堅專班,合力破除治理難題。此前,某小區因路燈損壞、污水外溢頻發引發居民不滿,社區迅速牽頭召開“協商議事會”,不僅爭取專項資金修復20余盞故障路燈,更推動雨污水管道全面改造,讓小區環境徹底煥新。“以前反映問題總像‘石沉大海’,現在社區牽頭、多方合力,難題解決又快又實!” 居民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聯動治理的實效。
“巧”在貼心服務,讓民生“有溫度”。社區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精準提供“巧心關愛”系列服務,把便利與溫暖送達居民心坎。針對獨居老人,社區依托志愿服務隊,定期上門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健康體檢、專業義剪、社保年審、醫保繳費等,切實為老年生活減憂添暖;面向青少年,社區精心開設“暑期課堂”,邀請高校大學生擔任志愿者講師,閱讀、繪畫、書法、安全防護等公益課程輪番開展,既豐富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也為成長注入知識與樂趣。
“‘橋事巧辦’,‘巧’是方法,‘辦’是關鍵。”橋西社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社區將繼續優化“橋事巧辦”工作模式,聚焦居民新需求、新期盼,不斷創新服務載體、提升治理效能,讓這座連接黨心民心的“連心橋”更加堅固通暢,讓居民在每一件民生實事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與溫暖。(李夢思)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