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鋪鎮新林社區:村民自治聚合力 清池凈水映民心
“以往,池水渾濁發綠,水質日益變差,一到夏天還會引來蚊蟲,直接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你瞧現在,池水清澈見底,連池底的石頭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平鋪鎮新林社區大山村民組的蓄水池旁,李大爺捧起一捧清水,臉上洋溢著笑意。
幾天前,這座沉積多年的蓄水池還是另一番模樣:池底被半米厚的淤泥堵塞,池壁布滿青苔,蓄水量還不足三分之一,全組49戶的人畜飲水以及100余畝農田的灌溉都成了難題。而如今的轉變,源于一場村民自發組織的清理行動,更彰顯出基層“村民自治”的蓬勃力量。
民生痛點前,村民按下“自治啟動鍵”
“這池子是咱們的‘大水缸’,等不得、靠不得!”談及清理初衷,村民組長陳世軍的話道出了大伙的心聲。入夏以來,持續高溫讓蓄水池水位下降,沉積的淤泥浮出水面,不僅導致水質渾濁,還堵塞了灌溉管道。“澆一畝地要多費半小時,水抽上來還帶著一股土腥味。”種糧大戶李大哥的焦慮,成了全組村民的共同牽掛。
沒有行政指令,沒有外部支援,幾位老黨員和村民代表在村口大槐樹下一碰頭,“自己動手清理”的提議立刻得到響應。“我家有水泵,我來抽積水!”“我身強力壯,下池清淤算我一個!”報名之聲此起彼伏,半天工夫就集結了10多名志愿者,從工具籌備到分工方案,全由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商量定奪。
烈日下的協作,繪就“共治同心圓”
清晨五點的蓄水池邊,早已熱鬧起來。青壯年扛著鐵鍬率先跳入沒膝的淤泥中,一鍬一鍬將黑泥鏟到竹筐里。池岸上年逾七旬的張大爺和李大爺組成“運輸隊”,用扁擔將淤泥清運至荒地;婦女們則提著水桶,用硬毛刷仔細擦洗池壁青苔,連磚縫里的污垢都不放過。
“這點累算啥?看著水變清,比啥都值!”七旬老人方大爺執意要來幫忙,大伙勸他歇著,他卻搶過竹篙打撈池塘里的漂浮雜物,汗水順著皺紋滑落,在陽光下閃著光。正午時分,村民熊大姐提著保溫桶送來綠豆湯,“大家出力為集體,我做點后勤也是分內事!”沒有號令卻秩序井然,沒有報酬卻干勁十足,汗水浸透的衣衫、沾滿泥點的笑臉,構成了鄉村治理中最動人的畫面。
經過一整天的奮戰,20余立方米淤泥被徹底清除,蓄水池蓄水能力恢復至原有水平。當清澈的山泉水重新注入,映出藍天白云時,現場響起了自發的掌聲。
一池清水映初心,自治活力涌春潮
“以往總認為村里的事務需等待村干部安排,直至此次才深刻領悟,自己的家園得靠自己用心經營。”村民潘大嫂的這番話語,真切地道出了大伙觀念的轉變。更令人倍感欣喜的是,在清理行動結束之后,村民們自發地商議出《蓄水池管護公約》,同時約定每半年開展一輪清理工作。
“從‘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這場清理行動堪稱村民自治的生動實踐。”新林社區黨委書記強克亮表示,此次行動未耗費集體一分錢,卻成功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民生難題,關鍵在于充分激活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
如今,大山村民組的蓄水池不僅潤澤著連片農田,更成為凝聚民心的“同心池”。這一汪清澈的池水映照出的,是村民對家園的深情摯愛,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的自治智慧,更是鄉村振興最堅實的群眾根基。當萬千村民的力量如同這池清水般匯聚在一起,便能滋養出鄉村治理的繁茂森林,讓幸福的漣漪不斷蕩漾、擴散。(張先昌、從慧)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