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香溢興農路
杯中一縷香,幾樹嫩芽芳。
天氣轉暖,春光正好,繁昌區孫村鎮梅沖村的萬春源白茶基地也迎來了繁忙的采摘期。漫山遍野的茶樹迎著暖陽探出新芽,采茶工人分散在茶壟間,十指翻飛,將嫩芽采摘入簍。3000畝白茶山,成了梅沖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成了推進鄉村振興、帶領農村群眾致富的重要抓手。
人說“靠山吃山”,孫村山不少,但卻沒有帶來經濟效益。是這山里的土質不好嗎?不對,是思路沒打開!
2017年,從浙江安吉來的萬春源白茶基地作為繁昌區政法委招商引資項目落戶梅沖,次年,安吉客商將當地帶來的“白葉一號”茶樹種苗開始在基地內種植。安吉白茶名聲赫赫,而客商決定落戶繁昌,也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
“來之前我們特地考察過氣候、土壤,很適合白茶種植。甚至梅沖的自然條件更好,茶葉成熟比安吉那邊還早一個多星期,‘明前茶’效益好,所以這是一個優勢。”繁昌萬春源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亞洲介紹說,“落地繁昌6年了,基地發展和這里的營商環境都堅定了我們發展的信心,我們規模陸續擴大,在孫村鎮有梅沖、水口兩個茶基地,涉及四個村,主要種植安吉‘白葉一號’,還有少量‘黃金芽’。”
3月中下旬一直到谷雨,都是春茶采摘期,采摘下來的茶芽經過攤青、理條、炒干、提香等一系列工藝制成干茶,品嘗起來口感醇厚、香氣濃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今年氣候不錯,前陣子雨水充足,產量應該不錯,趁著這幾天晴好,我們每天大約有800多工人在采摘,除了本地的還有大批從河南等地來的采摘工。去年基地采濕茶10萬斤,今年估計會更多。”王亞洲表示。
身在山間,放眼望去,一階階山梯間,連片的茶葉綠色蔥蔥,飽滿的芽頭露出尖尖的嫩葉,滿富生機。栽種白茶,套種青梅,是這里的種植特色,據說可以讓種出的茶“感染”上青梅的香,品質更好。
安吉的種苗經過繁昌的水土孕育,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如今,這里的茶葉有了自己的品牌——繁昌白茶。2021年,繁昌白茶在“中茶杯”第十一屆國際鼎承茶王賽春季賽中,被評選為綠茶組金獎,這讓大家看到了繁昌白茶的明天。
王亞洲告訴記者,現在采摘的濕茶每天要送往浙江加工,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配套的加工基地建設必然被提上日程,而每年采摘期,也會帶來大量的用工需求。
“我們不僅要建設自己的茶葉加工基地,還計劃成立勞務公司,把本地資源用足,壯大集體經濟,給村民增加收入。”梅沖村黨總支書記傅興海說,“過去守著荒山不知道怎么辦,現在村民們親身體會到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建設的好處。”
在黨建引領下,振興集體經濟有了思路。梅沖村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實施土地集體流轉,吸引企業落戶,培育新型農業主體,通過引進茶葉種植基地項目、推動青梅示范種植基地建設等,把低效林變成“黃金地”。村集體通過資源發包、股份合作、勞務創收等方式拓寬群眾增收途徑,實現經濟強村致富,打出了“綠字品牌”。
“我們梅沖有‘白青黃紅’四個產業抓手,‘白’是白茶,除了流轉土地的收入,日常種植、照料、除草也帶動了村里40多人務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青’指青梅,我們的規劃是3年形成5000畝白茶、萬畝青梅基地,兩者一年要采摘2個半月,需要大量的勞動用工,因此我們就想成立自己的勞務公司,可以增加勞務收入;‘黃’指黃桃種植;‘紅’指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傅興海表示,不僅特色產業發展得有聲有色,全村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到位,面貌大變化,走起了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子。2019年榮獲安徽省第一批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2021年榮獲“2021首屆安徽美麗茶村”稱號。
“黨建引領帶好頭,我們就要放開膀子干,要干出成績。我們全村3000多人,去年集體經濟分紅200萬元,老百姓實實在在看到了變化,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干得有勁!”傅興海感慨道,“未來3-5年,梅沖肯定又會是一派新風景,我們要讓環境美了、鄉村靚了、群眾腰包鼓了。”(記者 陳旻 張學橋 張銳)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