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鎮赭圻村:構起群眾連心“橋” 共奔美麗幸福“路”
近年來,繁昌區荻港鎮赭圻村黨總支通過領辦合作社,用黨建架構起群眾連心“橋”,帶領黨員群眾不斷探索“集體強、農民富”的新路子,集體經濟由弱到強,逐步實現合作社發展壯大,群眾收益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
省級美麗鄉村東西沖
尋求破題之路 完善基礎設施
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后,面對100余萬元的巨額債務和微乎其微的收入,陷入了困境,有人提議,村莊基礎設施較差,嚴重落后,要啥沒啥,不如先將基礎設施搞起來,這一想法,得到了全體支持,想到就干,在了解村情后,決定先從老百姓意見最大的抗旱排水溝著手,但需要占用20余戶村民土地。本就對原村“兩委”不夠信任的村民,如今要想征得他們一致同意,可謂難度巨大,隨后一段時間里,村“兩委”成員白天討論解決方案,晚上挨家挨戶邊做宣傳邊做工作,花了一個多月終于做通了群眾工作,這條450米的抗旱排水溝得以建成使用。幾年來,村“兩委”帶領群眾,建成省級中心村1個;區級美麗鄉村7個;文化活動廣場5處,主干道、戶干道實現全覆蓋;夜晚的一盞盞路燈照亮了群眾幸福路……
集結黨員群眾 發展集體經濟
2022年,蕪湖市委組織部號召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兩委”看到了契機,反復學習研究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政策文件,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始終堅持將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的總方針,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關鍵“一招”,緊緊團結和依靠群眾,通過黨員大會、村民小組會、“田間地頭會”以及入戶宣傳、電話動員等方式,為黨員群眾詳細解讀政策、分析發展前景,講深講透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優勢。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走村入戶做工作,幫群眾算好“經濟賬、民生賬、長遠賬”三筆賬,并通過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出資入股等形式,打消群眾入社顧慮,堅定入社信心。同時,按照上級相關文件精神,突出黨建引領,由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合作社負責人,班子成員與領辦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交叉任職,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議事決策、財務管理、社務公開、股權分配等各項規章制度,讓廣大群眾吃下“定心丸”。村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注冊資本100萬元,共計860股,每股500元,其中村集體占股58.7%,村民占股41.3%,合計入股353人,其中村干部7人,村民入股345人。
探索制度建設 健全管護措施
為加強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承接農村公益項目管理工作,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村實際,研究制定了《荻港鎮赭圻村關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管理措施(試行)》,對項目申報、項目實施、職業經理人、項目監督員相關職責及產生機制、相關待遇、材料采購及監督管理、統一驗收審計、統一賬務管理、統一資金結算、其他事項共計九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規劃。并按照上級有關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文件精神和《荻港鎮赭圻村關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管理措施(試行)》,由合作社聯席會議擬定公告,面向全村公開招錄職業經理人,同時建立職業經理人管理名錄,對項目經理人的確定由合作社聯席會議搖號確定。截至目前,面向全村公開招錄了8名職業經理人,負責合作社承接公益性項目的具體運營工作,在工程項目實施中,用工用械首先考慮本村村民,讓農民群眾成為最大受益者,有效推動鄉村振興,確保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落一人。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承接公益性項目7個,工程資金達106.34萬元,預計盈利可達20余萬元。
立足資源稟賦 發揮本地優勢
赭圻村東西沖系2020年省級美麗鄉村,交通便捷,自457省道轉236國道進入筆赭路可直達,中心村群山環繞,綠意盎然,有山間林海、有百年以上的板栗、有穿梭在林間的彩虹路……,至今已接待各級參觀學習達200余次。為進一步盤活村內閑置宅基地,促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雙增收,村“兩委”成員對東西沖內的殘垣斷壁、年久失修的空宅閑院戶主挨家入戶進行宣傳動員,讓群眾充分了解相關政策。同時動員黨員干部、村內鄉賢積極作表率,簽訂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流轉交易合同。通過從易到難,以點帶面,起到“簽訂一戶、帶動一片、輻射全村”的效果。截至目前,共與20戶簽訂宅基地使用權轉讓協議,以每戶3600元/年的價格入股民宿等項目,由村專業合作社負責具體運營,讓閑置的房屋用起來。同時,將村民質量較好的房屋保留下來,改建成農家樂等諸多功能為一體農村休閑度假點,計劃打造一日游精品路線,建設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景點,帶動本地板栗等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幫助農民增收,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同時計劃對已建成的民宿,返聘宅主回家做服務,既增加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又美化了村莊,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雙贏雙增”。
板栗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收入
赭圻村黨總支不等不靠、頑強奮斗,帶領村民們通路、修抗旱引水溝,主動謀劃發展農村休閑生態旅游,激活內生動力,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赭圻村黨總支領辦合作社不僅在集體增收、群眾共富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把黨組織和群眾擰在了一起,改變了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