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鋪鎮郭仁村:傳承文化記憶 推動鄉村振興
“田中有水,水岸有宅,宅中有園,園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這是中國傳統鄉村的詩意氛圍,有趣而經典。相對于城市的浮躁、復雜與多變,鄉村承載著更多的記憶、溫情和愛。如今,城市越來越像鋼筋水泥的森林,留給人們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將時間留在鄉村。對此,鄉村振興尤為重要。
堅持以“形”為基礎。根據本村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內容,進行保護和重建,避免重蹈“千面一村”的覆轍。在村民出于改善條件的住房新建、翻新中,郭仁村加大引導力度,讓村民對自身的建筑風格和特色有著足夠的認知和自信,自覺的保持和展示獨特的建筑風貌。在這過程中也都遵循這一種“規矩”,這種“規矩”,就是村莊幾百上千年人與人之間比鄰而居形成的村規民約。如建房要互相遷就,不能擋人門向、不能高人一等、不能搶占風頭、不能抵人墻腳,等等。這實際更是鄉村一種無言的精神締約。在鄉村的“形”上,村民才是真正的“專家”!
以“俗”為重點。“俗”是鄉村傳承千百年的文化習俗。相傳早在建國初期,郭仁山口中心村就開始舞龍燈,直到現在每逢佳節,村民都要聚集到石龍廣場。龍燈文化不僅包括舞龍燈,還有扎龍燈、架龍燈、請龍燈、送龍燈等。春節期間,龍燈每到一個村莊,家家都是擺起香案接待,煙花爆竹相迎,一片熱鬧氣氛。這些傳統的技藝和民俗維系著割舍不掉的鄉土情緣,更維護著鄉村生活的穩定性。
以“人”為核心。只有尊重鄉村文化的主體——生活在鄉村的人們,發揮主體責任——人們發自心靈的力量,鄉村文化振興才能夠真正鑄魂。鄉村人是鄉村文化的持有者、傳承者和實踐者。郭仁村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鄉村振興目標。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搞好移風易俗等工作,培育文明鄉風。加大投入,建設石龍山景觀臺、龍燈文化基地、黨建文化廣場等園區,不斷完善鄉村文化設施,不斷豐富鄉村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吸引力;不斷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通過污水微動力處理、垃圾有效處理、廁所革命等全方位行動,來建設舒適宜居的生態環境。
鄉村文化就像一棵樹苗,鄉村建筑規劃讓樹的外觀更加茁壯,社會風氣、精神文明用來施肥,而人更是種樹的主體。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鄉村文化建設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為鄉村振興注入磅礴向上的力量。(孫倩倩)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