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陽鎮繁陽社區:老舊小區“微改造” 滿足居民“微心愿”
在繁昌區繁陽鎮繁陽社區迎春西路,兩棟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舊宿舍樓,在繁昌區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專班的協調下,正通過一場以居民為主導的“微改造”悄然煥新。沒有大拆大建,只有關鍵更新;不追求表面規模,唯重每家期盼。社區黨委以黨建引領,搭建“居民點單、黨員跑腿、施工方響應”的暖心閉環,讓改造真正成為“居民自己的事”。
迎春西路老舊小區改造前后對比圖
與動輒涉及數百戶的綜合改造不同,這次改造的“手術臺”極其精細,外貿宿舍和紡織品宿舍兩棟樓32戶,總建筑面積不過3000平方米。但繁陽社區黨委卻為之付出了100%的努力。繁陽社區黨委副書記徐瑩瑩說道:“我們的原則就一條: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居民自治。小區怎么改,居民自己說了算。”
第一步:“點單”——小到墻色,大到燃氣,居民意見簿寫滿“心愿”。改造伊始,社區黨委就牽頭成立改造工作專班,創新推動兩個無物業小區組建居民“自改委”,組織黨員分片包干,帶著意見表敲開了32戶居民的家門。“我們最想要的是通燃氣!”“外墻顏色能不能亮堂些?”“腳手架咱們能不能商量下,別影響出入通道。”……一條條質樸而具體的訴求,構成了最初的“改造清單”。沒有大包大攬,更沒有“一刀切”,社區將收集來的意見逐一梳理、論證,依托改造項目“三同步”機制,在避免重復施工的同時,確保“自改委”全程參與從整體設計到施工監督的各個環節,甚至連外墻顏色這類細節也由居民共同決策。這種“我的家園我設計”的參與感,讓改造工作從一開始就贏得了極高的支持率,同意書簽得格外順暢。
第二步:“協調”——彩鋼瓦屋頂與腳手架下的社區“巧思”。改造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外立面施工時,一戶居民因擔心腳手架會壓壞自家的彩鋼瓦屋頂,堅決不讓施工,工程一度陷入僵局。此時,社區黨委沒有強制推進,而是組織黨員化身“金牌調解員”多次上門溝通。一方面承諾施工方會采取鋪墊等保護措施;另一方面也協調施工方采取折中方案,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部分腳手架的落點放在通行道路。最終,真誠地溝通化解了顧慮,工程得以繼續。改造過程中,“自改委”協同社區黨員志愿者常態化開展工地巡查,實時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反饋社區,社區協調施工方當日響應,快速修復。
第三步:“服務”——暖心服務雙向奔赴,答好民生“必答題”。優質服務是迎春西路改造高效推進的關鍵支撐。一方面,施工方緊抓暑期窗口期,采取多工作面同步方式全力推進外墻更新、路面修繕等工程進度,保障9月1日開學不受影響,實現了改造效率與民生需求的高效銜接。在社區動員下,施工方主動響應“自改委”訴求,幫助整治改造小區周邊商鋪弱電線垂落等安全隱患,獲得群眾點贊。另一方面,社區黨委做好“后勤管理員”,不僅多次組織項目參與方召開協調推進會,還貼心開展“夏日送清涼”活動,為一線工人送去防暑降溫物資,既傳遞組織溫暖,又有效調動了施工積極性。這場“施工方服務居民、社區服務施工方”的雙向奔赴,切實讓微改造滲透溫情、使家園煥新匯聚人心。
走在如今的迎春西路,或許很難注意到這兩棟悄然變化的樓宇。它們沒有拔地而起的新貌,但其變化卻精準滴灌到了28戶居民的心坎里。繁陽社區的“微改造”實踐,證明了基層治理的成效,不在于工程量的大小,而在于是否真正賦予了居民“點單”的權利,并以最快的速度、最暖的溫度,將“菜單”變為現實。一棟樓、一個單元,甚至一戶居民的訴求,都值得被認真對待,這正是街巷里最動人的“治理密碼”。(姚瑤)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