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陽鎮新光社區:“改”出新面貌 “造”福新生活
干凈整潔的路面、錯落有致的綠蔭、粉刷一新的墻面、強身健體的器材、停放有序的車輛、圍坐閑聊的老人……9月1日下午,走進繁陽鎮新光社區新世紀花園小區,幸福感頓時“原地”升級,人們無不為這個“高齡小區”因為改造迎來了“逆生長”而熱情點贊。
黨建引領,共繪“一張圖”
新世紀花園小區建成于2002年,居民1341戶、共2476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區“患”上了許多老舊小區的“通病”——雨污水管網老化排水不暢、外墻皮脫落、樓頂滲水、道路破損、車輛亂停亂放,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
在小區改造過程中,新光社區黨委著力把黨建引領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民情民意為切入點,真正從群眾需求出發,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實施“菜單式改造”,把服務做實做細,堅持小區改造“居民說了算”。通過入戶走訪、召開會議等形式,引導居民理解、支持,并參與老舊小區改造設計環節,反復修訂完善繪好改造“一張圖”,著力解決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走進小區“回頭看”,聽到的都是對小區改造后的如潮好評。居民們普遍稱贊新世紀花園小區改造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將過去的圓形臺階式活動廣場填平了,使活動場地的有效面積一下子增加到了1000多平方米,徹底改變了因過去廣場較小而難以開展文體活動的局面。在老舊小區改造之前,社區黨委主動順應居民呼聲,將廣場進行了有效改造,使改造后的活動廣場能同時容納好幾百人,并先后舉辦了8場規模較大的“睦鄰節”和文藝演出活動,成為居民茶余飯后的首選好去處。
多方聯動,寫好“新答卷”
小區改造施工過程中,面對居民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社區積極與鎮工作專班、項目方、施工方進行溝通協商、多方聯動,及時反饋、處理居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吸納好的建議,逐一解決屋頂防水、亂停亂放等問題,形成凝聚黨群“在一起”的強大合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與優化基層治理并舉。
經過共同努力,小區改造提交了一份滿意答卷:共鋪設雨污水主管道3800米、小區瀝青路面24125平方米,埋設強弱電入地管道2354米、平屋面防水1754平方米,新增停車位211個、增設機動車充電樁75個、增設健身器材32套。
“我們小區過去環境有點亂,基礎設施也不全,存在著停車難、健身難等問題。如今政府花了這么多錢幫我們改造了小區,使小區變得更漂亮了,停車也方便多了,還增加了不少健身器材,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了!”居民何繼平開心地逢人便說。
黨員帶頭,當好“主力軍”
新光社區積極挖掘老黨員、居民骨干等人員力量,成立了小區自改委,積極參與到收集意見、矛盾化解、質量監督等工作,積極了解居民的思想動態,及時消除改造過程中的“絆腳石”。社區積極依托“老工匠”志愿服務隊,通過敲門行動、陽光議事會等“線上+線下”方式了解民情、征求意見,始終把傾聽民意放在第一位,充分考慮居民需求,體現居民“眾籌”特色,讓廣大居民充分參與到“改什么、怎么改、怎么管”的小區改造全過程。
今年70歲的向澤峰是小區業委會副主任,有著34年黨齡。得知小區被列入到改造名單后,他第一時間主動找到社區,申請加入小區自改委。“我在這住了20多年,誰家情況都熟,我不上誰上!” 這句樸實的話,成了他投身改造工作的初心。改造初期,更換樓道單元門的計劃引發分歧:老人怕智能門操作難、出故障,年輕人堅持要人臉識別智能門,還有人擔心成本與維護費。向澤峰牽頭成立協調小組,逐戶記錄訴求,一周內整理出清單。他隨后組織三場議事會,邀請技術人員到場演示,引導居民換位思考,最終確定“智能+傳統”方案:主體為帶密碼的簡易智能門,保留機械鑰匙孔作為備用,同時選用加厚防盜材質。方案落地后,向澤峰每日跟進安裝、監督質量,還幫老人登記門卡、講解操作。如今新單元門投用,居民們常夸:“老向哎,這門太合心意,多虧有你!”
72歲的翟小玲是小區的一名老黨員,也是居民口中的“翟大姐”。在小區管線改造、墻面翻新等改造工程中,她沒有只關注“大進度”,而是把目光落在了關乎居民日常體驗的“小細節”上,用細致觀察和及時行動,讓改造更貼合大家的生活需求。她常說:“改造不是‘完工就結束’,要讓居民住得舒心、暖心,才是真得改好了。”在她的影響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關注改造中的細節問題,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有的還主動站出來監督施工質量,讓老舊小區不僅“改出新面貌”,更“聚起眾人心”。
注重長效,做好“后半篇文章”
老舊小區重在改,關鍵還要護。社區黨委建立健全“紅色物業”“紅色業委會”等各類組織,建強小區“紅色管家”,引導小區居民積極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建、管、運、監”各環節、全過程,努力打造繁昌黨建引領老舊小區改造的“新光樣板”。
社區黨委積極探索推行小區網格黨支部和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新模式,有效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推動建立“回聲廊”等民主協商議事平臺,把矛盾解決在網格內,把實事辦在居民心坎上,用心做好老舊小區改造的“后半篇文章”。有效整合資源,動員指導小區內53名黨員組建志愿隊伍,影響帶動更多的居民參與,建立小區事情有人管、有人議、有人辦的長效機制,凝聚成“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思想共識。
社區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表演和志愿服務活動,將居民聚在一塊,將人心攏在一起,發動居民自覺維護來之不易的美好環境,主動加入到綜治巡邏、保潔清理、環境保護等志愿活動中,對車輛亂停亂放、飛線充電、毀綠種菜、飼養家禽等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引樹“讓小區一直美下去”的時代新風。
從“臟亂差”到人人夸,居民看到了新變化、見到了新成效、得到了新實惠。社區黨委書記姚曉芳高興地說道,“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我們堅持黨建引領,著力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凝聚成推進小區改造的強大力量,使老小區有了新模樣,居民的‘呼聲’變成了‘掌聲’,小區的‘問題清單’變成了‘幸福清單’,獲得感在家門口不斷提升!”(楊才星 程溶)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