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陽鎮繁海社區:翻盆倒罐清積水 全民動手織密防蚊“健康網”
夏蟬鳴噪,梅雨季剛過,連日的高溫裹挾著潮濕,讓蚊蟲進入繁殖旺季。為筑牢居民健康防線,近日,繁海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聯合轄區物業、志愿者,打響“翻盆倒罐清積水,人人動手防蚊媒”愛國衛生運動攻堅戰——從犄角旮旯的積水排查,到家家戶戶的防蚊科普,把“滅蚊防病”的防線,穩穩扎在群眾家門口。
拉網排查,讓蚊蟲“產房”無所遁形
清晨的陽光剛漫過小區樓頂,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師傅和志愿者們已帶著工具集合。“地下室的集水井、綠化帶里的廢棄輪胎、居民樓前的花盆托盤,都是蚊蟲滋生的重災區,一處都不能漏。”社區愛國衛生專干拿著排查表,仔細叮囑著。
一行人兵分幾路,鉆進悶熱的地下室,彎腰傾倒消火栓旁積水桶里的水;登上頂樓,用長桿清理排水溝里堵塞的落葉淤泥,防止雨水囤積;在綠化帶里,志愿者們蹲下身,將倒扣的泡沫箱一一翻轉,把積在箱底的雨水潑向草坪,又撿起被丟棄的塑料瓶,擰開瓶蓋倒掉殘液,“這瓶子看著小,積的水夠孵出幾十只蚊子了。”
遇到難以徹底清除的積水點,比如小區景觀池、下水道口,物業師傅們便拿出準備好的滅蚊幼蟲藥劑,按比例撒入水中,“從幼蟲階段扼殺,比等成蟲出來再滅更有效。”一上午工夫,僅3棟樓就清理出20多個積水容器,清運廢棄輪胎、破花盆12件,原本可能滋生蚊蟲的“隱患點”,被一一抹平。
入戶宣講,讓防蚊意識住進千家萬戶
志愿者們兩人一組,挨棟樓入戶。“王阿姨,您家陽臺這幾盆花,托盤里的水得常倒倒。”敲開門,志愿者小胡指著宣傳冊上的蚊蟲生命周期圖,邊演示邊說,“您看,這積水只要放三天,就能孵出密密麻麻的孑孓,再過一周就成蚊子了。”說著,她拿起陽臺的空水桶,先把底槽積水倒進花壇,又用刷子仔細刷掉桶壁上的細小蚊卵,“這樣處理,蚊子就沒法在這兒安家啦。”
樓道里、單元門口,志愿者們還和納涼的居民拉起家常:“張大爺,登革熱就是蚊子叮出來的,家里魚缸、泡菜壇得常換水”“小李,你家孩子愛喝的易拉罐,喝完別亂扔,踩扁了再丟垃圾桶”。社區微信群里,每天定時推送的防蚊小貼士、蚊蟲叮咬應急處理方法,也成了居民們的“必修課”。從“要我防”到“我要防”,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加入清理隊伍,自家陽臺、樓道角落的積水,清得比社區排查還及時。
常態長效,讓“無蚊”成為最實的幸福感
翻盆倒罐看似是舉手之勞,卻是阻斷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傳播的關鍵一環。這場全民參與的防蚊戰,不僅清理了看得見的積水,更凝聚了健康共護的共識。
“現在下樓散步,蚊子確實少多了,孩子傍晚在樓下玩也不用總撓癢癢了。”居民李大姐的話,道出了最直接的感受。下一步,社區將把蚊媒防控納入網格精細化管理,每周由網格員帶隊巡查,每月聯合物業開展集中清理,同時把防蚊知識納入社區“健康講堂”常態化內容,讓“清積水、防蚊蟲”成為像“倒垃圾”一樣自然的習慣。
夕陽下,小區里幾位老人正幫著志愿者翻轉垃圾桶旁的積水盆,孩子們舉著小鏟子清理墻角的淤泥——這生動的畫面,正是愛國衛生運動最鮮活的注腳。當“人人動手”成為常態,當“無蚊社區”從愿景變為日常,居民們收獲的,不僅是少受蚊蟲滋擾的清爽,更是藏在細微處的安全感與幸福感。(胡芳)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