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陽鎮新化社區:幸福來敲門 服務暖人心
連日來,繁陽鎮新化社區扎實開展“敲門行動”問需于民,組織發動社區干部叩門問事、分類理事、積極辦事,形成“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工作格局,切實做到為民服務“零距離”“幫困于民”暖人心。這是該社區以“新風化雨”黨建品牌為核心,以“幸福來敲門”服務項目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的生動實踐。
敲門行動:敲出感情,問需于民
為精準掌握居民信息,提升社區服務質量,新化社區以“幸福來敲門”為抓手,以腳步丈量社區的每一寸土地,以真心敲開每一戶居民的家門,以“嘮家常”的方式聽取居民意見和訴求,能當場解答解決的,現場予以解答解決;不能當場解答解決的,登記入冊、整理歸納,協調各方力量盡快解決。在“敲門行動”中,社區干部還對轄區老年群體進行探望,完善居民信息檔案,為后期精準服務提供信息保障。在走訪過程中,社區工作人員積極排查鄰里關系、家庭糾紛、物業問題等方面存在的矛盾隱患。每到一戶,都耐心傾聽居民的心聲,認真記錄居民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訴求。針對轄區獨居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社區干部不忘進行安全提示,普及用火用電用氣、家用電器、漏電保護等安全用電常識。對于行動不便、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來說,每年一次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繳費成了他們的煩心事。社區干部在敲門行動時“順手”幫老人們辦理了交費手續,實現了“零距離”服務。像這樣“順手”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進行保潔、整理家務等小事,社區干部總是樂此不疲地去做好。
社區干部在敲門中得知,原鋼鐵廠和原化肥廠的退休職工對老廠非常有感情,很多人都珍藏了“老物件”。由此,社區開展了征集老物件活動,并成功創建了“繁鋼&繁化”微型博物館,有的老黨員還主動擔任講解員,深情講述老廠故事。這個博物館不僅是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更成為凝聚黨員力量的重要陣地,還成為創新社區治理的范例,為社區治理注入了活力。
敲門行動:敲出問題,送暖于民
新化社區轄區內的福和苑是個新小區,大多數居民向來訪的社區干部反映了小區兒童活動場地不足、孩子們缺乏安全活動空間的問題。了解到這一迫切需求后,社區黨委結合“八有八建”試點工作,會同業委會、物業公司,利用小區內一處閑置的物業用房,將其改造成繁昌首家集黨員教育、議事協商、兒童活動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春谷驛家”。還在小區一塊空地上建了一個乒乓球場,擺放了2張乒乓球桌,鋪設了塑膠地面、設置了休息座椅。為了避免“建時熱熱鬧鬧、用時冷冷清清”的問題,社區積極探索運營模式,成功孵化了4家社會組織,并通過賦能組織、低償收費的模式自我造血,開展了公益早教、繪本借閱、手工活動和兒童趣味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利用“春谷驛家”臨街門面的優勢,為周邊新就業群體和戶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充電、飲水等免費服務。如今,“春谷驛家”已成為孩子們的開心樂園和居民交流的溫馨空間,以及新就業群體的“加油站”,周邊800多個家庭都從中受益。
從最初的“敲門問需”到如今變成實打實的“送暖于民”,充分體現了新化社區“居民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的核心服務理念。社區還創新性地設置了別具一格的“民情墻”,細致記錄著轄區7542戶居民的各類信息,涵蓋走訪詳情、居民訴求,以及可調配資源等,為精準解決“急難愁盼”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敲門行動:敲出辦法,解憂于民
社區里的事情繁雜多樣,大到垃圾分類屋的選址,小到一棵大樹的修剪,都會引來很多人的關注,也會發出很多種聲音。為做好公共區域內的“大家事”,將眾人的意見轉化成“一個聲音”,新化社區通過“敲門行動”匯集民智、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解憂于民。
轄區內新城華府小區有一個廢棄的噴泉池,不僅影響環境美觀,還存在安全隱患,居民對此反映強烈。社區干部帶著這個問題深入走訪居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征集解決辦法。居民們提出了改建成兒童活動場地、停車位和健身廣場等多種建議。針對這些建議,社區召開業主大會投票表決,并積極鏈接資源將這個廢棄噴泉池改建成占地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的全區首個智能化健身廣場。此舉,既解決了小區的安全隱患,又滿足了居民的健身“微心愿”。
通過“敲門行動”,社區精準記錄居民需求,切實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在新城華府小區,建設垃圾分類屋解決了垃圾分類難、推行低價租車位解決了居民停車難;在中辰一品小區,完成了 37 棟樓 59 個單元的防火門維修、安裝了 3608 個窗戶限位器、增設了 23 個電動車棚和 1000 個充電樁,切實解決了停車難、充電難等問題;在鋼鐵廠小區,建立了 200 多平方米的社區老年大學和親子樂園,滿足了老人和兒童的文化活動需求。
“在‘敲門行動’中,我們緊盯群眾關注焦點、百姓反映熱點、小區存在難點,切實做到問需于民、送暖于民、解憂于民,變‘民意清單’為‘實事清單’,著力解決困難群眾實際問題,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新化社區黨委書記范光瑩表示,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走訪看到的全是辦法,社區將持續開展好“幸福來敲門”行動,化“腳力”為“能力”,變“被動”為“主動”,把破難題、促發展、辦實事、解民憂作為服務群眾的重要內容,著力推進社區治理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楊才星 范光瑩)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