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區繁陽鎮新光社區:念好“五字訣”提升黨員教育實效
近年來,繁昌區繁陽鎮新光社區黨委著重從增強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聚焦“學、聯、說、議、行”的“五字訣”,推動黨員教育走深做實。
圖為青年黨員在“紅色學堂”上聽老師講課
以“學”為先。“紅色學堂”學,在全區率先開辟“紅色學堂”,與區委黨校簽約,由專業講師駐點定期為黨員授課,打通黨史學習教育和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同時整合各方資源,拓展“食堂+學堂”模式,讓老年助餐從單純的就餐場所逐漸轉變成為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精神加油站”。圍繞“四史”講,邀請黨員中的兩參人員和退伍老兵講述自己與黨的故事,讓轄區黨員從樸實的語言中重溫殘酷的歷史,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為文明和諧的社區建設貢獻力量。“小馬扎”課堂談,將固定黨課搬到公園廣場,用接地氣的“方言土話”“切身感受”提升黨員學習積極性。峨山公園是水泥廠宿舍棚戶區改造建成的,轄區社區邀請曾居住在這里的老黨員講述公園的前世今生,開展家門口的“銀杏微課堂”,讓黨員在身臨其境中實現信念的升華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圖為表彰優秀網格樓棟長
以“聯”為基。結合實際,將轄區劃分為5個網格黨支部、10個網格小組、73個樓棟微網格,構建“社區黨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組織體系,按照就近居住、就近聯系的原則,為社區209名黨員劃定責任,掛鉤聯系轄區148棟樓的居民,讓最有威望的黨員掛包矛盾糾紛最集中的網格,讓最熟悉情況的黨員兼職網格樓棟長,編織“一人聯一棟、十人聯百戶”的黨群連心網絡,將組織網絡嵌入到社區治理一線,將管理服務融入群眾生活一線,實現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
以“說”為要。以“銀杏微課堂”為依托,嵌入貼近民生的就業、就醫、勞動維權、家庭生活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話題,讓黨員分享暢談自己所思所想和了解到的急難愁盼問題。轄區新世紀花園小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正在施工,社區鼓勵黨員加入自改委隊伍,并就其反映的問題與上級多次溝通,成功協調了免費開放峨山公園停車場、拆除樓頂破舊太陽能、清理窗戶油漆等問題。社區黨委還注重在黨員中挖掘優秀人才,引導身邊榜樣上講臺,講述身邊事引導身邊人。
圖為在“銀杏樹凳議事會”上征詢老人對助餐點建議
以“議”為徑。黨員主動收集問題、傾聽民意,以最快速度洞悉身邊的民生小事,在主題黨日、黨小組會議中,變“會上說”為“實地看”“現場議”,研究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社區黨委依托網格建立了73個樓棟居民聯系群,網格樓棟長對群眾的“發聲”第一時間回應。同時在每個網格內設置“群眾議事亭”“銀杏樹凳議事會”,組織黨員用上門拉家常聊天的方式和群眾坐一條板凳上,傾聽居民訴求,所有涉及群眾利益的事項都會第一時間邀請黨員、居民代表參加“五方共建”協商議事會,讓黨群參事議事,為社區與居民群眾相互溝通搭建了相通的橋梁。
以“行”為本。讓黨員充分發揮作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直觀結果,社區黨委堅持“把支部建在網點上,作用發揮在崗位”上,根據實際將志愿服務活動融入日常教育中,增強黨員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對轄區內獨居、失獨、孤寡、殘疾等132戶開啟2+N網格化包保,一名網格黨支部書記、一名網格員,N名黨員志愿者常態化開展“三個一”服務,每周一次敲門走訪,每月辦一件實事,每年陪關愛對象過一個節日或生日。同時結合“雙微”行動,讓轄區在職黨員融入網格,開展敲門入戶暖民心行動,挖掘責任心強、熱心公益事業的賢人、能人、熱心人加入社區治理的隊伍中來,戰時快速響應,平時高效聯動,凝聚起社區治理力量。(程溶)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