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陽鎮新建社區:“共商共建”架起基層治理“連心橋”
8月17日早上7時許,住在繁陽鎮新建社區滿庭芳小區的居民們或開車或騎車有序通過小區大門,開啟了新的美好一天。大家紛紛點贊自小區的主干道修好后,上、下班高峰期就再也沒出現過堵車現象了。這是新建社區堅持推行“共商共建”工作模式架起基層治理“連心橋”所取得的積極成果。
凝聚“紅力量”。新建社區轄區內的滿庭芳小區建于2009年,內有24棟住宅樓994戶2400多人,種種原因導致管理不善、問題不少、矛盾較多。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用,探索構建“1+3+π”黨建格局,即強化好“一個領導核心”,建設好“三支隊伍”,打造好“融合型社區”。以“區域黨建聯盟”為根基,形成區域聯動齊參與、志愿服務全覆蓋的新格局,用心擦亮“紅色領航·同新共建”黨建品牌。由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任小區物管委主任,定期組織召開小區物管委聯席會議、“五方聯動”會議、業主代表會議,推動小區治理重大事項落實落地。社區黨組織注重加強對業委會的引領,建立紅色業委會,目前小區業委會成員7人,其中黨員6人,占比達到85%。凝聚小區共治力量,推選24名在職黨員擔任小區紅色樓(棟)長,建立“社區-小區-樓棟”三級網格群,及時宣傳惠民政策,反饋業主訴求,化解鄰里矛盾,構建和諧小區。同時,社區還把“紅色聯盟”的11家共建單位資源聚集整合,著力構建“組織共建、陣地共享、難題共克”的“黨建+”基層治理格局和服務平臺,免費為居民提供文體活動室和活動場地,為居民送去接地氣、暖人心的文化盛宴。不斷優化網格管理水平,建立綜治網格與網格黨支部“雙格”融合機制,將專職網格員、微網格信息員編入小區15個微網格中,與紅色樓棟長共同開展“走進微網格、服務微項目”行動,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紅色樓棟長+居民”六位一體的精細化社區治理新格局,整合基層治理“一張網”,進一步推深做實社區治理工作。
(圖為邀請黨建聯盟單位共商解決小區治理難題)
善啃“硬骨頭”。小區外墻脫落、監控癱瘓、道路破損問題都是“硬骨頭”。為啃掉這些“硬骨頭”,小區物管委組建了工作專班,與上級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對接,并實施維修工程。通過對監控安防升級改造,處理解決了因停車、破壞公共設施等矛盾糾紛15起,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補植專用草坪10000平方米,為小區增添了無限生機,“顏值”大增,增強了居民“推窗見綠”的幸福感;對小區主干道及零星破損嚴重路段進行維修,鋪設瀝青路面1950平方米,并優化調整了小區出入口的人車分離,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針對小區車位緊缺問題,物管委通過優化停車位270個、設置路障4處,并加強秩序維護員的巡邏頻次,進一步緩解了小區停車難問題。小區黨支部把建章立制作為規范小區秩序的重要抓手,先后制定了《業主大會議事規則》《業主規約》等規章制度,加大《安徽省物管條例》《蕪湖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緊急使用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定期開展“物業管理知識講座”等活動,引導業主正確維權,督促物業履職盡責,營造和諧鄰里一家親的氛圍。同時,推行黨員大會、物業聯席會、紅色議事會,以及“線上+線下”意見征求的“三會兩議”工作機制,實施“收集議題—黨員先議—擬定方案—征求意見—制定方案—形成決議”六步議事法。通過線上征集、設置意見箱、入戶走訪等途徑收集民意,形成“一區一表”重大事項問題清單,并掛圖作戰,對單銷號,閉環管理,防止反彈。
(治理后的滿庭芳小區道路整潔、環境優美)
服務“多元化”。為就地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區和諧穩定,新建社區通過“黨建+信訪”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五員”作用,積極引導居民參與社會治理,自覺排查化解身邊的矛盾糾紛;教育引導居民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糾紛;規范交流平臺,組建“人民調解員+網格員+樓棟長+社區民警”協作配合的多元解紛隊伍,為居民提供寬泛渠道,促進糾紛就近就快及時多元化解;引導居民樹立“法為上、和為貴、調為先、讓為賢”理念,筑牢社區矛盾風險的“第一道防線”。通過協調轄區共建資源,設立小區閱讀空間、青少年活動室、開放“聶軍乒乓球俱樂部”等,舉辦了“品味端午 傳承文明”、“綠色童行促文明”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義診進社區等特色活動,加深了居民之間互動,促進了睦鄰之間友好。為進一步提升小區“一老一小”群體服務水平,通過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日”活動,定期為老年居民提供義診、上門理發、打掃衛生等志愿服務。通過共建單位開放各類功能室、舉辦親子手工活動、開展垃圾分類“小小督導員”等實踐活動,深挖小家庭力量參與社區大治理,營造出“小區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社區與區域聯盟成員共同開展活動)
滿庭芳小區物業整治期間,新建社區黨總支共召開各種會議42場、網格員上門走訪15次、收集處理各類問題58個、化解信訪矛盾26起。新建社區通過黨建引領推動了小區治理逐步實現粗獷到精細、應急到常態、治標到治本的轉變。“以前小區的環境很差,隨意亂倒垃圾,出入口拐彎處也不安全。通過社區的大力治理,小區的變化很大,反映的問題都能得到及時回復處理,社區和業委會的領導也經常上門走訪,征求我們的意見建議。現在小區的環境好了,活動多了,住著也舒心了!”剛進小區的徐女士開心地說道。 (楊才星 孫佰春)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