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和:以柔肩挑重擔 于平凡中見大愛
個人簡介:李光和,女,1957年11月出生,繁昌區平鋪鎮永慶村村民。
事跡簡介: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永慶村的田埂間,有這樣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皮膚被歲月曬得黝黑,因常年操勞身形略顯佝僂,左腎萎縮、雙腎積水、膽囊摘除的舊疾時常讓她步履沉重。她叫李光和,用二十載春秋的堅守,無微不至照顧患病的老伴,盡心盡力孝順年邁的父母,熱情滿懷幫扶身邊的鄰里鄉親,她用堅韌和愛詮釋了高尚品質,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患難與共二十載,丈夫病榻前不離不棄
提到丈夫陳文山,李光和總是止不住地流淚。18歲時,陳文山應生產隊號召赴繁昌桃沖當了一名炮手,負責礦山開礦。1976 年又應公社指派參加青弋江興修大工程(當時市級優秀工程)因公負傷,之后他又從事多年的重污染的建筑行業,常年勞累與惡劣環境因此埋下了病根。五十歲那年,不幸被確診為被稱作“不死的癌癥”的慢性阻塞性肺炎,從那時起,李光和便成了丈夫的“專屬護工”,更成了他與病魔抗爭的“戰友”。
20年來,為了減輕丈夫的痛苦,她帶著他踏上了漫漫求醫路。繁昌區人民醫院的急診室、蕪湖市弋磯山醫院的呼吸科、南京市胸科醫院的病房…… 一本本泛黃的就診記錄,一摞摞厚重的X光影像袋,記錄下他們輾轉奔波的足跡。慢阻肺發作時,丈夫常常喘不過氣,稍有延誤便有生命危險。因此每年冬季,醫院幾乎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而李光和自己,因腎功能欠缺,長期承受著憋尿的煎熬。特別是在醫院排隊掛號繳費時,不懂手機操作的她,只能拖著病體在隊伍里慢慢挪動,偶爾遇到好心人讓她靠前,她還不忘連連道謝。
病榻前的無數個日夜,更是一場漫長的“戰斗”。受病痛折磨,丈夫陳文山常常夜不能寐,咳嗽到凌晨兩三點是常事。每當這時,李光和便會起身坐在床邊,輕輕為他拍背順氣,直到丈夫的呼吸漸漸平穩。二十個春秋里,有一半的除夕夜,她都是在醫院度過的。窗外是萬家燈火、爆竹聲聲,而她在醫院的病床邊陪著老伴,卻從沒有一句怨言,只是暗自祈禱老伴快點好起來。
慢阻肺需要長期服藥,但醫院對藥量管控嚴格,斷藥便意味著風險。有一年冬天,漫天大雪覆蓋了鄉間小路,家里的藥即將告罄,李光和冒著風雪去市里買藥。歸途中,她走在稻田旁的小路上,腳下突然一空,原來積雪下藏著一口小水塘,她整個人瞬間墜入水中。冰冷的河水刺骨,她掙扎了半天才爬上岸,渾身濕透的她顧不上寒冷,緊緊抱著懷中的藥,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家趕。到家時,她的衣服早已凍成冰殼,但看到丈夫能按時吃藥的那一刻,她欣慰地笑了。
可命運似乎總愛開玩笑。除了慢阻肺,陳文山又相繼患上肺大泡、前列腺炎、心臟病等并發癥,2024年更是被確診為腸癌,在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如今仍在化療中。二十年的病痛折磨,還讓他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與精神疾病,時常控制不住地亂發脾氣。面對丈夫的情緒失控,李光和從不辯解,只是默默承受。因為她知道,丈夫比她更痛苦。“他吃了二十多年的藥,家里的藥都能堆成山了,就是一個正常人也給吃得不正常了。”
家境本就貧寒,多年求醫更是讓家里欠下了不少債務。可即便如此,李光和從未想過放棄。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有人問她:“這么難,你就不后悔嗎?”她總是笑著搖頭:“夫妻就是要患難與共,人只要在,家就在”。
遠近聞名好孝女,助人為樂暖鄰里
李光和還是家鄉遠近聞名的好女兒。作為家中長女,她自小就扛起了更多責任,把最好的都讓給弟弟妹妹。寧愿自己省吃儉用,衣服穿了多年也舍不得換,卻總記得隔三岔五去集市給父母買新鮮蔬菜,每到換季,她都會提前給父母備好新衣服,怕二老著涼。
如今李光和母親健在,雖然丈夫需常年照料,可李光和從沒有忽略對母親的陪伴。只要有空,她就會回娘家,幫母親洗衣做飯、打掃屋子,陪老人嘮嘮家常,生怕老人孤單。孝敬父母本是人之常情,但更為可貴的是,李光和在用一生踐行這份“常情”。
李光和還是一位助人為樂的熱心老太太。在公交車上,她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總會主動讓座,別人說你也是老人,她總是笑著說,“沒事,你們比我更需要座位。”陪同丈夫住院時,遇到鰥寡老人或子女不在身邊的病友,她會主動幫忙打飯、攙扶他們如廁,護士們都笑著說:“您真是個好人!”她擺擺手,“大家都不容易,我能幫一把是一把。”李光和做過得好事不勝枚舉。
在村里,李光和也是有口皆碑。幾十年來,她從沒跟鄰居紅過臉、鬧過矛盾。鄰里有紅白喜事,她總是第一個上門幫忙;有一年,丈夫因鄰居建圍墻是否過線的問題與人爭執,李光和連忙勸道:“遠親不如近鄰,能做鄰居是緣分,就算過了點界,讓一步又何妨?”她用一顆包容的心,化解了矛盾,也溫暖了鄰里。
李光和就像田埂間的一株野草,看似平凡,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二十載的夫妻堅守、一生的孝順、滿腔的善意,在平凡的生活中書寫了“大愛”的篇章。她的人格魅力,如同黑夜中的微光,雖不耀眼,卻足以照亮人心,溫暖著每一個認識她的人。她善良淳樸、溫潤如水,既有直面磨難的勇氣,更有將責任與愛扛在肩上的擔當,她是新時代的好人,是一位孝老愛親的典范。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