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美:以愛作橋,連通鄰里婆媳情長
人物簡介:陳昌美,女,1968年5月出生,蕪湖市繁昌區荻港鎮楊灣村村民。
事跡簡介:57歲的陳昌美以 “退一步海闊天空” 的豁達,化解鄰里矛盾,溫暖孤僻鄰居;面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婆婆,她不辭辛勞,默默付出,為鄰里和睦、家庭和諧貢獻力量,展現出平凡人的高尚品德。
正文:
包容豁達,溫暖鄰里
陳昌美居住在楊灣村團山自然村,有一位李姓鄰居,因其性格執拗,在菜園地劃分問題上與周圍鄰里多次發生激烈爭吵。她對菜園地的歸屬極為敏感,稍有風吹草動,便會與鄰居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惡語相加,久而久之,大家都對她避之不及,鄰里關系降至冰點。
然而,陳昌美卻與眾不同。當別人都對李姓鄰居敬而遠之時,她卻選擇主動靠近。陳昌美常說:“大家都是鄰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為了一點小事傷了和氣,多不值得。”秉持著 “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信念,即便李姓鄰居在菜園地邊界問題上表現得咄咄逼人,陳昌美也從不與她計較分毫。她會主動搬著小板凳,帶著自家種的蔬菜,來到李姓鄰居家門前,熱情地打招呼:“琴子,今天天氣好,咱們坐這兒嘮嘮嗑!”一開始,李姓鄰居對陳昌美的示好十分冷漠,只是簡單敷衍幾句,但陳昌美絲毫不氣餒,依舊每天堅持來和她聊天。
從家長里短到生活瑣事,陳昌美耐心傾聽李姓鄰居的抱怨,用溫和的話語開導她。她還會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逗得李姓鄰居忍不住露出笑容。慢慢地,李姓鄰居緊閉的心門被陳昌美的真誠打開了。有一次,兩家菜園之間的籬笆被大風刮倒,原本這可能又是一場爭吵的導火索,但李姓鄰居卻主動找到陳昌美,說道:“昌美,咱一起把籬笆修好,以后可別因為這些小事鬧不愉快。”陳昌美欣然答應,兩人一起動手,邊干活邊說笑,關系變得愈發融洽。
此后,李姓鄰居不僅不再與陳昌美發生爭執,還經常將自家菜園里長勢最好的蔬菜送到陳昌美家中。她常說:“多虧了昌美妹子,讓我知道鄰里之間還是有真情在的。”在陳昌美的影響下,李姓鄰居與其他鄰居的關系也逐漸緩和,曾經劍拔弩張的氛圍變得溫馨和睦。陳昌美用自己的包容與善良,不僅化解了矛盾,更在鄰里之間架起了一座充滿愛的連心橋,讓整個村落都充滿了溫暖的氣息。
悉心照料,孝老愛親
陳昌美的婆婆今年80歲,患有輕微的阿爾茨海默病。或許是習慣了獨居生活,婆婆堅持要獨自住在村里的小房子里,無論家人怎么勸說,她都不愿意搬到陳昌美家中一起生活。面對婆婆的固執,陳昌美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更加心疼婆婆,她暗自下定決心:“不管婆婆住在哪里,我都要把她照顧好。”
考慮到婆婆沒有耕作能力,陳昌美隔天就會精心挑選新鮮的蔬菜,早早地送到婆婆家中。每次走進婆婆家,她都會先仔細檢查家中的水電設施,生怕婆婆因為忘記關水龍頭或者電器而發生意外。有一回,陳昌美像往常一樣去給婆婆送菜,剛走到門口,就聞到一股刺鼻的焦煳味。她心里一驚,趕緊推開門,只見廚房里濃煙滾滾,原來婆婆煮的飯完全燒焦了,鍋底都燒黑了。陳昌美顧不上被濃煙熏得流淚的眼睛,迅速關掉爐灶,打開窗戶通風。等情況穩定后,她又耐心地安慰受到驚嚇的婆婆:“媽,沒事兒,下次我幫您煮飯,您就安心歇著。”
還有一次,陳昌美發現婆婆家的廚房里積滿了水,水流還不斷從門縫里往外冒。她急忙沖進屋內,原來是婆婆用完水后忘記關水龍頭,導致水漫了整個廚房。陳昌美沒有責備婆婆,而是默默挽起袖子,拿起掃帚和拖把,一點一點地清理積水。她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時間,才將屋內收拾干凈。看著疲憊不堪的陳昌美,鄰居們都忍不住勸她:“你婆婆這樣,你也太辛苦了。”陳昌美卻笑著說:“老人年紀大了,多多少少會出現問題,再辛苦我也要照顧好她。”
由于婆婆耳朵聽不見,經常會因為一些誤會與他人發生爭吵。有一次,婆婆在村里人家剪線頭,就是專門給成品衣服剪線頭,賺點外快,有個老奶奶和婆婆聊天,婆婆聽不見,光看表情,以為別人是在罵她,就和老奶奶吵了起來,吵架過程中還把手里的衣服撕了,陳昌美下班回家,那位老奶奶到陳昌美家,和她說這事,陳昌美先是向老奶奶真誠地道歉:“實在不好意思,我婆婆年紀大了,耳朵不好使,給您添麻煩了。”然后耐心地向收衣服的村民解釋情況,自掏腰包賠償了衣服,結束了,又到婆婆家看看婆婆可是,到了婆婆家,婆婆嘴里還在不停地抱怨,陳昌美卻緊緊握著婆婆的手,輕聲說道:“媽,別生氣了,咱不跟他們計較。”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昌美始終堅守在照顧婆婆的崗位上。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為家庭的和諧穩定默默付出。她的這份孝心,不僅感動了家人,也贏得了鄰里鄉親的一致贊譽。大家都說:“陳昌美真是個好兒媳,這樣的孝順兒媳打著燈籠都難找!”(李樂健)
責任編輯: 趙倩